Hom???發布時間:2025-07-28 11:39:34
做跨境電商或者外貿的朋友,應該都遇到過這么一條客服通知:您好,您的貨物因超重/材積原因,需要補郵。
有些賣家一頭霧水,覺得不是已經付過郵費了嗎?為什么還要補?補多少?怎么算的?是不是被坑了?
今天,我們就來聊一聊在國際物流中補郵是什么意思,它到底是怎么產生的,又該如何合理避免。
一、補郵到底是什么?
補郵其實就是補交郵費的簡稱。多見于國際快遞、專線物流、郵政小包等跨境物流場景中。簡單來說,發貨時預估的費用或申報的貨物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,導致原本繳納的郵費不足,需要后續補交差額。
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中:
貨物重量實測比預估的高,發貨人稱1.2kg,物流倉庫稱1.65kg,多出來的部分就需要補郵。
材積重量被低估了,一些渠道按材積計費(如體積/6000、/8000),如果貨物體積過大但重量輕,也會觸發補郵。
品類錯誤或走錯渠道,比如原本選的普貨專線,實際貨物卻是帶電產品或液體,需要切換渠道,費用自然會上浮。
目的地偏遠附加費,如UPS、DHL等快遞在部分偏遠地區配送時,可能會產生額外派送費,也可能以補郵形式通知用戶。
二、補郵是臨時加價嗎?它合理嗎?
在絕大多數情況下,補郵并不是物流公司的隨意加價,而是由實際貨物屬性決定的補差。國際物流涉及環節多、費用構成復雜,尤其是海外段運費、清關、派送等環節,通常都是按照實重或材積重取大值來計算費用。如果發貨方提供的信息不準確,就可能導致費用預估偏差。
例如,一個看上去不重的羽絨被,打包后體積非常大。如果走的是計材積的渠道(如國際小包專線),系統可能按4kg來計費,而你原本報的是2kg,差額就成了補郵。
所以,補郵其實是一種補差價的常規處理方式,并非亂收費。但也正因如此,賣家在發貨前如實報重、精準測量包裝尺寸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補郵雖然是正常操作,但過多頻繁的補郵行為也會增加運營成本和客戶服務負擔。尤其是做平臺訂單的賣家,若因為發貨延誤、價格上浮等問題影響履約體驗,還可能引發差評和糾紛。
雖然聽上去像臨時加錢,但背后更多是物流環節中信息不對稱的結果。了解補郵機制,主動規避發貨風險,是每個跨境賣家都應該掌握的基本功。
本網站部分文案及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